网络文学如何炼成大IP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网络签约作者已突破300万人,文学网站日更新超过1.5亿字,近8年发表的网络文学作品,已超过近60年所印刷的当代文学的总和。然而,由此带来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产品多、精品少,机械化模仿式生产普遍,精益求精创作不足等。
“如何通过大数据技术手段发现精品,找到人民喜闻乐见,同时具有思想性的大IP(知识产权)”成为当下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对此,几位专家做客“红沙发”访谈,共同探讨网络文学如何通过大数据的筛选、整合、精准分析炼成大IP。
大数据具有指导作用
“大数据时代下,需要针对特定的目标需求,来进行特定网络IP数据价值的培育和养成。首先要对数据进行分类,之后再来判断它的IP价值。”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戴琼介绍,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量非常全面,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分类或者真实性判断的数据分析,都具有相当大的准确性。作家、题材内容、播出时间档等因素都是影响IP价值很直观的因素。这些分析能够引导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培育、练就一些有价值的IP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在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极大地发挥了作用。尤其在分析领域,是很直接的技术手段。”戴琼介绍,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文字内容读出来,但机器阅读就可以快速地抽出一部网络小说的摘要信息,这也是一次过滤和筛选缩小范围,然后再进一步通过行业专家的筛选,而后作出价值判断和培育。
“我们原来所有的研究和批评体系针对的主要是印刷出来的纸质书,而现在的网络文学如此海量,只能先用机器去对付。”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巨大便利,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也有同感。她认为,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那种粉丝部落文化转变成机器能够听懂的语言,让人工智能学会拟人的、行业专家的思考方式,再利用其高效、精准的技术手段去判断、分析大数据。
“诸如《盗墓笔记》这种大IP,都是过去对大数据的认可,但是在未来,不光要有情怀,更要用人工智能等科学的手段、合理的模式来分析,把整个产业联盟做起来,把中国优秀的文化植入人心,这是我们的初衷。”数舟(上海)数据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翁天雄说。
生态变化带来营销突破
“海量数据带来的是生态的变化。移动阅读产生、发展之后,IP产业呈现的是一种野蛮式生长。”在有营文化首席执行官范继祖看来,IP营销在孵化、变现过程中,要突破三个界限:营销界限、内容界限和平台界限。
“诸多大IP,都需要通过一些非常手段去营销。”范继祖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当年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作品《过河入流》问世之后,业内人士并不看好,认为这个作家废掉了。海明威的口碑一度下降,那时没人看好他在市场上的价值。海明威的新作《老人与海》出版后,当时支持他的杂志社编辑部做了一个营销方案扭转了整个形势。他们派一个人专程飞到全世界各地,找了60个书评人为海明威的新作撰写书评。60篇精彩书评发表之后,海明威的小说畅销300多万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因此,不要局限于营销和内容的界限,哪怕是海明威的作品,也会通过一些非常规化手段来做营销上的提高。”范继祖说。
“除了要突破营销和内容界限外,做IP孵化还要注重突破平台界限。”范继祖还说道,以前我们在做手机杂志时,把所有的精力都投放在自己的平台、受众以及签约作家身上,然而现在这个时代已经变了,更多、更大的自媒体都需要“媒体矩阵”。“大IP不能被局限,要在乎流量的分发,而不是在意流量被占有。”
让世界读懂中国文化
2014年,以《花千骨》《盗墓笔记》为代表的网络文学作品带来了影游联动模式,创造出了IP“大爆炸”的开端。对此,翁天雄认为,如何来梳理、规整IP,用科学的方式筛选、打造出一些真正好的、看得懂的、有文化内涵的IP,是企业及投资方努力的方向。
“除了像唐家三少、南派三叔这些有名气的作家外,还有更多优秀的作家、更加海量的作品尚未被发掘,他们当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值得广泛传播的,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和挖掘。”在翁天雄看来,分享、整合数据和资源,把既有社会价值又有经济价值的作品提炼出来,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智库”,把中国文化更有效地输出去,让世界各地用自己的方式来读懂中国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努力的方向。
其实,这个目标正在逐步实现。“如今,中国网络文学已经进入西方普通读者的视野。甚至有人说,中国的网络文学是和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韩剧并列的第四种世界流行文化。”邵燕君介绍,中国的网络文学在海外拥有十分庞大的读者群,主要以30岁以下的男性为主,他们最早是中国武侠小说的‘粉丝团’。这个阅读群体当中有人发现了中国的网络文学,之后自发地开始翻译,并受到广泛欢迎。”邵燕君说。
作者:郝天韵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发布时间:2017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