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部西游题材电影扎堆猴年——
IP别把悟空“玩”坏了
IP别把悟空“玩”坏了
《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以下简称《三打》)2月8日上映,拉开了孙悟空扎堆大银幕的序幕。据不完全统计,共有23部西游题材电影扎堆猴年。除了《三打》之外,将上映的还有《大唐玄奘》《大话西游3》《西游伏妖篇》《悟空传》以及《敢问路在何方》等。
作为最有群众基础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西游记》在中国电影史上曾经被数十次搬上大银幕。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和电影技术的不断提高,这一经典题材更是作为超级IP得到了不断开发。然而,资本对于《西游记》的热情,和此类电影所获得的口碑并不成正比。随着眼下一大拨孙猴子踏着猴年的五彩祥云蜂拥而至,人们有理由担心:这只猴子会被“玩”坏吗?有学者提醒,古典名著作为超级IP,尽管阐释空间辽阔,但是传统文化的改编并非没有边界。
《西游记》“IP开发”经历近一个世纪
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看来,西游题材成为超级大IP,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拥有丰厚辽阔的被阐释空间,经得起不断改编。“大多数经典作品是凭作者一己之力完成的,体现的是作者自己的价值观。而《西游记》脱胎于民间文化,它的价值观更加开放,包容性更强,可以承载各个时代的社会需求,任何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武汉大学艺术学系副教授薛峰则表示,《西游记》里包含了神话、爱情、武侠等诸多因素,都可以作为电影提取的元素和角度。
石川表示,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中国银幕上就出现了根据《西游记》改编的电影;1927年,上海影戏公司摄制了无声电影《盘丝洞》,轰动一时,在中国电影早期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41年,由万氏兄弟执导的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问世。影片充满了反抗精神,在当时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下,孙悟空这个深入人心的抗争形象很恰当地传达了作者反抗侵略的意图。1995年,周星驰的颠覆之作《大话西游》横空出世,此作是典型的后现代文本。
随着电影技术的突飞猛进,电影人能够更加逼真地呈现吴承恩笔下的神话世界。影评人韩浩月注意到,最近这波西游题材热源自2013年的《西游·降魔篇》。“电影人忽然发现,最先进的特效技术和偏暗黑的故事风格,为西游题材赋予了新的活力。30年前无法实现的上天入地、昏天暗地,如今可以被逼真地制作出来。”
今年春节档上映的《三打》投资3.5亿元,仅后期特效制作就占2亿元,特效镜头达到1500个。其中,小白龙和猛虎的搏斗特效,由韩国特效公司动用150人团队制作了半年,仅模型的制作就耗资过千万元。
阐释空间辽阔,改编并非没有边界
近年来,尽管西游题材的电影越来越多,口碑之作却并不多见。“改编《西游记》其实很难,一方面不能轻易挑战公众对于这个故事形成的固有认知,另一方面又不能因循守旧。这就意味着,尽管它可供阐释的空间很大,但也是有边界的。”石川这样说。
基于这样的认识,不少人对之前上映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颇多诟病。在该片中,决心修炼成仙的孙悟空在牛魔王的煽动下大闹天庭,迫使三界展开神魔大战。有学者认为,片中对孙悟空的阐释,就背离了普通观众对该角色的理解和想象——天地之间一灵猴,怎么可能受牛魔王的蛊惑?
也许可以这样理解:说到底,《西游记》的丰富可能性来自其本身蕴含的丰富主题。对于这一作品的成功改编,牵涉到如何真正理解作品,挖掘每一个重要角色的精神气质,而不是简单化地用特效和所谓后现代思维来处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杨俊蕾形象比喻道:“就像每一根猴毛都是一个孙悟空,每一次变幻出来的新猴王,都应该带着《西游记》中的某一个重点。”
“《西游记》的改编其实是所有古典名著翻拍时都会面临的问题。为什么在技术进步、资金充裕、创作理念多元的今天,越来越拍不出一部好作品?”韩浩月表示,他心目中的成功改编,除了视觉特效外,还应该打通时空隔阂,让公众感受到传统文化和现代人在精神上的相通,由此获得精神和文化上的启发。遗憾的是,目前大多数这类电影作品没有做到。
作者:邵岭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布时间:2015年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