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创作精品需要良好的版权环境
阿来,当代著名作家,他于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2000年,阿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第5届茅盾文学奖,成为该奖项有史以来最年轻获奖者及首位获奖的藏族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诗集《棱磨河》等,小说集《月光下的银匠》等,长篇小说《尘埃落定》、《格萨尔王》等,散文《大地的阶梯》等。
“俗语说草木通灵,可惜草木的语言从来都只能被少数人听懂,阿来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为了拍摄新作《藏地梵花》中的植物,他曾孤身一人多次到人迹罕至之地。为了写《瞻对:两百年康巴传奇》,他查询过几百万字的史料记载,5年内十几次深入藏区……”《藏地梵花》责任编辑红雪这样向记者介绍阿来。
对精品的执着追求成就了阿来。2000年,年仅41岁的他凭借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荣获第5届茅盾文学奖,成为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2013年,他的《瞻对:两百年康巴传奇》获人民文学奖非虚构作品奖。如今,为了能够安心创作出更多高质量作品,他将作品影视、游戏改编等版权多元开发、电子书出版发行以及打击侵权盗版等事宜全面授权给红雪所在的北京精典博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不久前,记者采访了阿来,听其畅谈他眼中的精品创作与版权的关系。
打造精品之作
从《尘埃落定》到《格萨尔王》,再到《空山》,出生于西藏的阿来,在其作品中着力描述藏族民族文化,他的作品被国外读者誉为了解西藏和藏文化的一扇窗户。在他看来,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最大限度地接近人民、深入生活、精益求精”。
当谈及如何创作一部作品时,阿来表示,他并不会事先制定好一个标题或题目,而是通过一部作品表达自己关心的话题,如正在编辑出版的《藏地梵花》,就是想通过藏族地区的各种植物花朵来传达藏族的人文、历史传承等。“我写小说,不会事先制定一个标题,因为这样会限制作品的思想,会一直暗示我按照事先制定的主题创作。这样,小说只是表达一句话,失去了趣味。我注重的是先去创作,等写完之后,根据对作品的整体感受再提炼出一个标题。”他谈到。
阿来在创作的时候,时常提醒自己是文艺工作者,而非化学家、政治家或社会学家,他是要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阿来表示,拿《尘埃落定》来说,在该书创作之前,他曾全盘否定了自己之前创作过的所有作品,但又找不到新的思路,于是经常出去走走。4年时间内,他走遍了7万多平方公里的阿坝的全部乡镇,倾听记录各地民间传说,收集整理地方史料。直到1994年,他开始写《尘埃落定》时,甚至都没想好写成什么样,就只是慢慢写。“创作的时候,我不在乎小说写的怎样,也不关心它成功与否,只是想突破以前的创作思路和固有思维,把它写好。我觉得,这或许是一个作家或者有志于成为作家的人应该具有的认识。”阿来表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文化的传统由多民族共同构建。“和而不同”向来是中国人对于不同文化的族群和谐共处的美好理想。“我在创作过程中,非常关注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日益走向强盛的种种表现,特别是不同文化融汇-冲突-再融汇-再冲突的过程,并在作品中加以充分表达。正是如此,长期以来,我坚持把自己的作品看成是不同文化、不同民族间相互沟通与交流的载体。”阿来表示。
铸造保护之盾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传统文学创作、版权开发和保护等带来了很大影响,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创作流程,给作品版权多元开发带来更多可能;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侵权盗版变得更加容易。对于这些变化,阿来都深有感触。
“首先是对创作环节带来影响。”阿来表示,以前没网络的时候,写完一本小说后进行投稿,要邮寄到几千公里以外,要是出版社3个月内没有回复,那就意味着投稿失败,没有被录用。现在不同,网络突破地域限制,作家可以即时创作和投稿,网络文学平台也可以即时刊登,有的还能在短时间积累大量粉丝,引发粉丝效应。其次,也对作品的版权多元开发提供了更多可能和便利。以往一本小说在版权合作方面,主要是改编成影视剧、话剧等,现在有了更多形态,除传统影视剧作品外,还可以改编成网游、手游等。“这些都是网络技术给文学作品带来的积极影响。”阿来指出,正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侵权盗版变得更加容易,侵权成本比以往更低,作品被大量转载、下载,而相关法律法规未能跟上新形势变化,相对落后;另一方面,数字出版和网络文学的出现,让创作门槛更低,大家会降低甚至放弃一些标准,导致大量低质量作品的出现。此外,电子书内容多偏重于流行、时尚,而有关传统、经典、真正对一个人知识体系建设有帮助的内容还相对缺乏。
“因此,文学创作队伍应当抓住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提高创作质量,多写精品,另外也要加强版权保护,相关部门加大打击侵权盗版的力度,因为良好的版权保护环境是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重要保障。”阿来表示。
作者:姜旭 来源:知识产权报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