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创优拱卫环昆圈层“北大门” 专群合力绘就基层治理“新枫景”
禄劝,古城“洪农碌券”,是由滇入川的“北大门”,是环昆圈层的安全屏障。多山的地形和高海拔区域占全县地域的98.4%,是汉、彝、苗、回、白、哈尼、僳傈等24个民族共同的家园,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16.17万,占总人口的33.45%。这里物产丰富、生态良好,是我国西南地区彝族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三水一江地,彝歌苗舞乡”的美誉。
近年来,禄劝县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持续巩固和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奋力书写法治禄劝新篇章。
法治促为 为“法治禄劝”建设提速
执行,作为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困扰基层法院的一个难题。“执行难”不仅削弱了党委政府的公信力,也降低了群众对政法机关执法的满意度。
在云南省禄劝县云龙乡,一起因采石厂资金链断裂而引发的贷款违约案件,经过多年的僵局,终于在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中得以圆满解决。
云龙乡居民杨某,2012年因开办采石厂向禄劝村镇银行贷款50万元,后因经营不善无力偿还。2016年经法院判决后,杨某一直未履行60余万元的执行义务。直到2022年,在禄劝县解决“执行难”专项行动推动和普法工作队员不断努力下,杨某最终通过变卖房产和筹措资金,全额付清了执行款。
“‘执行难’问题是禄劝县普法强基补短板攻坚专项行动中攻克的‘短板’之一。”禄劝县委政法委主要领导指出,全体执行干警要克服畏难情绪,主动作为,补齐执行难短板,积极构建全县执行联动机制,防范应对恶意转移资产躲避执行等问题,全方位排查被执行人可供执行财产,重拳出击打赢解决“执行难”这场硬仗。
禄劝县通过“化整为零、分类处置”,结合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强力推进“执行难”攻坚,将“执行难”问题转变为推动禄劝县法治建设加速器,成功解决“执行难”积案700余件。
据禄劝县委政法委工作人员介绍,禄劝县依托县乡村组2745个普法“责任网格”,市县乡村3349名普法队员,共建“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法院主导、社会参与”解决“执行难”的工作格局,对执行“老赖”重拳出击。认真梳理2010年以来终本案件2634件,将案件以任务清单形式逐级分解到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统筹网格员、村干部等力量,凭借对本地人、地、事深入了解的“三熟”优势,组织开展查找被执行人、核实被执行人生产生活状况、敦促被执行人履行执行义务、协助配合县法院采取惩戒措施等工作,提高案件执行效率,强势推进解决“执行难”工作。
另外,据禄劝县司法局副局长刘婷婷介绍,为营造全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用好氛围,全面推进普法强基补短板行动。禄劝县中屏镇德茂井村开创性成立了“阿妈议事会”。结合熟悉当地情况的“法律明白人”,以及乡情、亲情、友情的“三情”资源,通过“火塘普法”“拉家常普法”“议事普法”的形式开展“滴灌式”普法、生活化普法,用群众听得懂、听得会的声音,传递法治正能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针对青少年法治教育,禄劝县结合青少年成长特性和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年龄、区域分布,不仅在校园内配备“法治副校长”,还配备了“法治班主任”。他们走进班级、贴近学生、能动履职,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自2024年8月以来,全县共配备“法治班主任”52名,联系83个班级,开展法治主题班会、法治警示教育课等活动112场次,开展个案指导11件。
用实机制 基层社会治理成效显著
在推进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县域治理创新是关键。禄劝县积极实践“2+3(1)+N”矛盾纠纷排查调解机制,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方法,强化社会面防控,有效提升基层治理实效。
“禄劝县80%的警情来自我们屏山派出所。”据屏山派出所所长孙显能介绍,屏山街道常住人口6.8万,流动人口14万,因地处交通要道,学校集中,加之禄劝多民族聚集,“酒文化”浓郁,群众矛盾调解需求较大。结合工作实际,屏山街道在运行“2+3+N”工作机制的基础上,探索施行“1+1+N+X”的社区联动模式,即第一个1是指一名主要领导,第二个1指一名民警或辅警,N是指街道值班人员、村(社区)红袖标治安志愿者,X指住镇单位内保人员,派出所专业训练人员。
在“1+1+N+X”机制中,“红袖标”治安志愿者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力量,动员204名志愿者加入‘红袖标’治安志愿者队伍,连同派出所警力及街道党委工作人员,共有400余人参与群防群治。通过精准布防,定时定点开展巡逻防控,有效填补空白时段和治安盲区,提升防控质效。”孙显能介绍说。屏山街道通过整合专业力量与群防群治力量,深耕“主动警务”责任田,织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控网,切实提升片区网格治理精治水平和对违法犯罪的发现、制止和震慑能力,助力平安建设。
“我们对收集汇总矛盾纠纷进行研判,结合市、县教官组的指示和点评及规范化流程要求开展周研判会,靶向施策,加大矛盾纠纷调处力度。”据屏山街道政法委员张旭介绍,结合“2+3+N”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机制和“1+1+N+X”社区联动模式,街道实现了基础信息联采、安全隐患联排、治安防范联巡、矛盾纠纷联调、特殊群体联管、宣传服务联动的平安建设新格局。
自禄劝县实施“2+3+N”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机制以来,县综治中心负责人杨秀竹深有感触:“信息来源变得更加丰富,联动调处更加高效,研判也更为精准。派出所所长和乡镇(街道)政法委员亲自牵头调处,这种重视程度更有利于矛盾的有效化解。”
禄劝县积极探索“2+3+N”机制本土化,不仅提升了社会治安防控能力,也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这一机制的实施,禄劝县在平安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
司法合力 共筑生态保护屏障
一池碧波千岛浮。湖中池水纵横交错,群岛绿意黯然山水相依。作为昆明市主城区最大水源地,云龙水库不仅是重要城市生态涵养区,更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区。近年来,禄劝县法检两院以司法之力,共同守护着这片绿水青山,确保了云龙水库的生态环境和水质安全。
在云龙水库的保护行动中,禄劝县检察院发现保护区内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未正常运行,危化品运输和农药用销管控不到位,存在环境风险隐患。为此,该检察院依法立案审查,向相关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通过检察机关的督促,相关行政机关高度重视,主动加强与检察机关的对接,共同研究整改方案,逐步推进问题整改。
禄劝县法院则通过“巡回审理”的方式,将司法服务延伸到基层,向周边民众宣传保护水源、保护植被生态的环境保护知识,增强水库周边民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此外,禄劝县法院还挂牌成立了轿子山旅游巡回法庭,并在轿子山景区设立了法官工作站,为游客提供法律咨询和纠纷调解服务,同时积极开展生态保护普法宣传,发放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禁止盗伐林木的宣传资料,以实际行动守护着生态环境的司法“绿”。
面对禄劝县丰富的自然资源,禄劝县委、县政府打破制度壁垒,派出优秀队伍到安宁、晋宁学习矿产资源定价、起诉认定证据采集等办法,联合县自然资源局商议认定价格和违法行为,联合县公安机关开展严厉打击私挖盗采矿产资源“百日攻坚”专项行动。通过“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查处打击了一批偷挖盗采、破坏矿产资源的案件,守护禄劝矿产资源,共护青山绿水。
靠前服务 展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海晏河清
禄劝县委政法委主要领导主动将办公室搬到了一楼,听民声、解民忧、办实事。
信昌公司秀河映景项目等历史遗留问题历时10余年,因多种原因致欠缴土地出让金2670万元,致土地证无法办理,规划验收等无法进行。2022年公司法人因涉侵占国有资产和行贿罪被立案调查,整个项目陷入困境,拖欠巨额农民工工资,大量购房业主、农民工上访,存在重大风险。
禄劝县政府成立项目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维稳领导小组,由禄劝县委政法委主要领导担任常务副组长,牵头化解。经深入细致查清原委,撇分责任,协调职能部门统一思想,按照化解不动产遗留问题的原则,推进项目完成续建,鼎胜桥造价评估,土地证办理,预售证办理等。目前,项目已规划验收、售房交房,2670万元土地出证金足额入库,并依法追缴滞纳金,公司已步入正轨,圆满化解信昌公司“老大难”问题,实现案结事了,达到了企业健康发展、财政增收、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效果。
公安机关积极盘活内外警务资源,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发挥城乡“1+1”社区警务效能,选派民辅警进驻社区,加强与社区居民的沟通联系。民辅警定期在社区开展安全防范宣传活动。积极发展社区治安志愿者队伍,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巡逻、校园安保、邻里守望等工作。通过社区推荐、学校优选、公安机关培训,选拔出责任心强的群众、学生作为志愿者,协助警方维护社区治安秩序。
司法机关坚持把非诉讼纠纷化解机制挺在前面,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基础性作用推进诉源治理,不断深化案件繁简分流,注重鼓励引导当事人选择成本低、对抗性弱的非诉途径化解纠纷,有效推动源头预防、就地实质化解矛盾纠纷。2024年,全县各级人民调解组织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142件,调处成功1943件,涉及金额3209.68万元,涉及当事人4655人。
如今,在全县政法系统、各单位各部门的主动作为,齐抓共管、靠前服务下,享有“三水一江地,彝歌苗舞乡”美誉的小县城,正以其独特的法治实践,绘就一幅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矛盾纠纷有效预防和化解的“枫”景图,全方位展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海晏河清。